我的书架
小说社区
书库 • 全本
玄幻 • 奇幻
武侠 • 仙侠
都市 • 言情
历史 • 军事
游戏 • 竞技
科幻 • 灵异
您当前所在位置:休闲文学吧>>水浒新秩序

第一百一十一章 胡虏终无百年运

更新时间:2021-12-07  作者:江湖野人
水浒新秩序 第一百一十一章 胡虏终无百年运
夏军主帅李察哥利用贺兰山和黄河相夹的有利地形围住了“轻敌冒进”的同军木麻部,在战术上可以说相当成功。

可惜,面对大同的国力和战力碾压,一两次成功的战术根本无法挽救战略上的被动。

此战中,夏军凭借十倍于敌的雄厚兵力,向木麻部发起了多轮猛烈攻击,却受限于两军的巨大战力差距,迟迟都没能破开同军严密的阵型。

就在李察哥见势不妙急命麾下与敌人脱离接触时,同军的援军却赶了过来。

木麻趁机展开反攻,拖住了士气已竭的夏军。

当断不断,必受其乱。

知兵善战的夏国晋王李察哥果断放弃了与敌纠缠在一起的人马,只带部分精锐立即撤退。

这个决定为夏国保住了将近两万的精锐兵马,也将为国血战的忠勇将士推入了火坑。

先被同军内外夹击,再遭主帅出卖,夏军的殿后部队很快就地崩溃了。

顺州之战,同军歼灭及俘获夏军五万余人(包含守御顺州城的征召兵卒)。

而在此之前,宋军攻入西寿保泰军司的消息也传到了兴庆府,夏人终于尝到了背信弃义趁火打劫的恶果。

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,李乾顺步步防守以待形势变化的幻想彻底破灭。

而顺州大败,更让夏国失去了赖以与同军周旋的野战力量。

战报传至兴庆府,夏国小朝廷乱作一团。

有主张立即遣使入同割地乞和的,有主张远走大漠避敌锋锐待同军力竭后再卷土重来的,有主张孤注一掷集中所有兵马于静州城下迎头阻击同军的……

夏国主李乾顺一生经历了很多次的大风浪,深知临大事不能摇摆的道理。

其人很快做出了誓死不降的决定,让一众观望的臣子有了主心骨,收起了自己的小心思。

面对强敌来袭,存续了两百余年且亡而复生的李氏政权(从公元881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,李氏政权共计两百四十七年)显然比赵宋王朝更有韧性。

李乾顺明知打不过同军也坚决不降,不仅源于党项李氏骨子里的桀骜难训,更在于“地方万里”的夏国就是一块没什么肉的硬骨头。

辽阔的疆域、稀缺的人口、落后的生产方式、野蛮的文化等等,都使得外来征服者很难在夏地建立长期稳固的统治。

大同帝国可以打败夏国,却别想轻易收服夏人。

夏国只要不放弃,就有翻盘的机会。

不过,站在敌对一方,具体指挥此战的同军统帅牛皋则有不同见解:

夏国统治者多年来穷兵黩武,对内压榨、对外掠夺的凶残都远超同时代的其他政权。

其上层欠下的累累血债迟早要还,对他们来说,坚持下去也许还有活命的希望,一旦放弃,就可能遭到无情清算。

事实上,大同在新占领地区展开的社会改革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。

相比于宋、辽、高丽等国的百姓,夏人的“戾气”更重,更难被“驯服”。

但其国的底层百姓只要被发动起来,就更“忠诚”,也更热衷清算曾经残酷压榨自己的各类贵人——并不限于党项族。

这使得大同对夏国的消化相对来说更加简单粗暴,效果显现也更快。

这些底层夏人一旦沾染了贵人的鲜血,通常会变成最坚定拥护新官府统治的兵卒或共建会基层骨干。

任何事务都有一体两面,简单粗暴见效快的社会改革自然也有相当大的副作用。

在一系列的清算中,夏国的“传统文化”遭受了沉重打击,更将部分原本可以争取的摇摆势力推到了大同的对立面。

其实,早在伐夏之战开启前,大同朝廷就专门研究了夏国的改造计划。

同对待辽、宋、高丽内部的既得利益者一样,胸怀天下的正乾皇帝并没有想过要对夏人赶尽杀绝——因为根本不可能做得到。

夏国百姓,无论番、汉,只要愿意放弃抵抗,大同帝国就能给其改过自新的机会。

具体政策也类似于宋、辽等国大族——分宗、迁籍。

稍有不同的一点是“改信”,或者说接受“汉化”。

李乾顺亲政之后,虽然反其曾祖李元昊化汉为番的举动,大力推行汉化改革。

可这种汉化却是出于稳定李氏政权的需要,改革也很不彻底,导致其国上下层严重脱节,底层夏人仍然番化很深,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更改。

“六合同风,九州共贯”方为大一统。

即便是小国寡民,要想长久稳定,也得有共同的文化概念。

至少,大部分人得有共同的文化概念才行。

疆域越是广阔人口越是众多的王朝,越需要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和经济制度、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。

不然的话,内部就会陷入持久的纷争。

徐泽决定对夏人实行更加深入的汉化,并不是为了什么“汉化天下”的历史使命。

其人的做法与当初李元昊推行化汉为番没有本质区别,李元昊是为了维系党项族的统治,而徐泽也是为了彻底消化夏地。

很明显,这个任务绝不会轻松,肯定会受到夏地既得利益者的激烈反抗。

不经历几个回合的周折,大同帝国别想彻底消化夏地。

但欲要消化一个番化严重的政权,这些周折是值得也是必须的。

夏国横跨河西走廊,沟通中原和西域,是大同帝国“大陆战略”极其重要的一环。

夏地不宁,大同帝国就算日后开拓了西域,也迟早会丢掉。

欲要逐步汉化并稳定统治西域、吐蕃和辽国上京道,就得先汉化夏地。

因而,在彻底消化夏地改造夏人一事上,没有任何条件可谈。

这就是徐泽宁愿邀宋军攻夏,日后再费周折“二次拓土”,也要集中精力先消化贺兰山一带的夏国精华地区的主要原因。

不过,消化夏地虽难,却也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
大同国力鼎盛,人口数十倍于夏国,有砸烂后者原有社会结构再重新塑造一个新社会的实力,不需要太顾忌其原有的社会上层。

统一和治理天下本就该王霸道相杂,对顽固势力,该行霸道的时候就必须霸道。

当然,消化夏地是战后的工作重点。

对具体指挥伐夏之战的牛皋来说,当务之急乃是覆亡夏国。

攻下顺州简单休整后,牛军正带着大军继续北上静州。

顺、静、怀、定四州相当于夏国都城兴庆府的“四辅”,地位极其重要。

尤其是顺州和怀州两城,相距兴庆府的直线距离都在三十里左右。

即便是行动相对迟缓的步兵,半日内也能轻松行军三十里。

同军攻到了静州,基本等同于顶在了兴庆府的脑门上。

夏国虽大,夏人却已无路可退。

李察哥由顺州撤退至此,便积极构筑新的防线,意欲再做一次阻截同军的努力。

但面对同军五个师的稳扎稳打,手中兵力和战力都不占优的李察哥也无计可施。

在同军完成攻城准备之前,其人先后组织了三次攻击,仅仅得到了歼敌近千的战果,其部则损失近四千,本就不高的士气再次大跌。

无处下嘴,李察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同军攻破静州,并在同军即将调整部署吃下其部人马前赶紧撤离战场。

拿下静州后,牛皋并没有率军直奔兴庆府,而是先向东北方向攻破怀州。

在此期间,同宋两军还爆发了一次激烈的野战。

夏军机动兵马再次付出了近五千人的伤亡,仅剩下万余士气极低的人马,基本失去了野战能力。

李察哥本人也在激战中身负重伤,不能再指挥接下来的战斗了。

失去了最重要的臂膀,李乾顺只能命剩余兵马全部退回兴州(兴庆府)城中。

而在此之前,在兀剌海城(黑山威福军司)整顿了许久的同军第二军也有了动作。

张清率主力顺黄河南下,先破顺化渡,再败夏国右厢朝顺军司,已经截断了啰保大陷谷出口,并与第四军南北呼应,完成了对兴庆府的合围。

宋夏两国争斗百年,宋军始终不能攻破兴庆府,很大一方面原因乃是其地位于处黄河与贺兰山东西相夹的谷地间,地形狭长,不便于宋军发挥兵力优势左右包抄。

而兴庆府以北还有广阔的草原和荒漠可以逃窜,使得无法完成南北合击的宋军始终不能对夏军构成致命打击。

现在,夏国君臣却知道了建都兴庆府的弊端。

当牛皋率部推进到兴庆府城下时,夏国小朝廷已经是国灭迹象尽显。

原本还坚定抗同的死硬分子在晋王重伤不能再掌大军后,尽皆变成了投降派,纷纷劝谏国主为嵬名氏的传承计,应放弃抵抗,并立即进京请求天子宽恕。

事到如今,就算威望卓著的李乾顺也压制不住城中的惶惶人心了。

其人非常清楚臣子们所谓的“逆耳忠言”,也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胡扯。

可笑!

大同帝国费了这么大的劲,都攻到了兴州城下,必然是要就此灭亡夏国。

夏国灭亡,嵬名氏自然讨不到好。

但你们以为放弃抵抗,献祭了嵬名氏,同军就能延续夏国传统,任由你们继续在兴庆府作威作福么?

大同帝国不在夏国老巢兴庆府杀个人头滚滚,日后如何在夏地建立稳固的统治?

李乾顺不愧是继位三十余年的国主,搞明白自己的处境后,并没有质问臣子们的背主求荣,而是顺应民心,遣使入同营乞降献城。

不过,虽然决定了乞降献城,其人却又以国中事务繁杂,方方面面关系难协调为由,请求上国宽限一个月时间,以给夏国做投降献城准备。

牛皋在战前就得到正乾皇帝关于灭夏问题的明确指示,自然不会容许李乾顺到了这个时候还耍花招,其人乃对夏使道:

“同军破城,何须你等做准备?愿降不降,不用征求俺的意见!”

被同军统帅一瓢凉水牛皋泼下,清醒过来的夏国贵人们也只能在国主的领导下继续奋力抗击同军。

此战,不求真能翻盘打赢强大的敌军,只求能让同军意识到夏人的不屈,而放弃对夏人的残酷压榨,尽力保住夏地的传统。

因地理条件限制,夏国大部分人口和城池都集中在其东南部,而以兴庆府为核心的贺兰山谷地又是重中之重。

经过百余年的持续经营,兴州城池的高大和坚固程度远非顺、静、怀等州可比。

可惜,如此坚城的防御体系原本是为防守冷兵器战争而打造,面对全新的战争形态,天然就存在漏洞。

就如同能跟宋军打得有来有回的夏军,面对同军时却节节败退一样,足以防住投石机密集攻击的兴州城却难以防住怒吼的火炮。

战斗仅仅持续了六天时间,坚固的夏国都城东城墙便同军轰开了一段缺口。

之所以能够进展这么快,除了同军兵力雄厚,日夜攻城不停外,还有大量的投降夏人参与了攻城的土工作业。

牛皋从岳飞攻下临安城的战例受到了启发,提前动员了部分夏国青壮随军来到兴庆府,亲手埋葬这个野蛮而腐朽的政权。

一面是同军猛烈炮火的军事打击,一面是本国百姓自发攻城的政治攻势,兴庆府守军的士气被迅速瓦解。

兵无战心,为了争取国灭之后的政治待遇,在东城墙被攻破后,李乾顺就放弃了与同军继续巷战的计划,并率宗室及朝中文武出城向胜利者投降。

正乾六年十二月初九,同军攻破夏国都城兴庆府,立国九十年的夏国宣告灭亡。

当日,大同帝国新组建的宁夏巡抚使司传檄夏国剩余州府及各监军司,要求各地文武谨守城池和防区,等待同军随后接收。

至此时,夏国静塞军司的东、北两面的重要城寨,大半在之前的战争中就被同军拿下,仅剩定、宥、盐三州和白马强镇军司等地,基本传檄可定。

但静塞军司以西的广阔领土,却因为荒漠和高山阻隔,仅有南线一条通道。

大同必须拿下已经控制在宋军手中的西寿保泰军司,方可继续向西拓展。

刚刚联手的同宋两国在完成灭夏目标后,便面临再次开战的局面。

水浒新秩序 第一百一十一章 胡虏终无百年运

上一章  |  水浒新秩序目录  |  下一章

休闲文学吧提供免费小说,请读者支持正版